今天我们冷思考下留学这个事,留学到底是不是一个骗局?这个过程中到底谁受益了?谁赔本赚吆喝,谁在过程中极力渲染留学的美好?而淡化实际的留学收益?
我先上结论,对大部分留学生来说,留学其实就是一场大型的旁氏骗局,目前泡沫很大,但好在有人反复接盘。一旦泡沫戳破,留学的势头也就如大雪崩了。这个过程中,留学生拿到正向收益的其实不过20%,而其他80%的人盘活了整个围绕留学的产业和生意链,包括岌岌可危的英国大学们。
市面上广泛流传的信息总是留学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的说认知,有的说学历,有的说是阅历,有的说是思维方式,还有的说独立,不同的人在这场修行中收获了不一样的东西。或多或少,但这种东西都会被有组织的收录记录下来,成为了大多留学生好像可以唾手可得的东西。
实际上是这样吗?实际上是留学这场修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在修行,很多人依旧在裸泳,看不透彻,必威电竞APP混了一年。然后回国,说不出好坏,只能跟风,维系留学这些年头自己美好的回忆。有的同学甚至回国很久后,wechat坐标依旧是在英国,时不时地回忆下感动下。必威电竞APP
记录的都是手写的浪漫,真正的,实际的,那些赤裸的往往都是我不要听,我不想听。
留学本身就是已经进入这个大盘的人给你疯狂的编织这个梦,很多人自己都不愿意醒来,或已经醒来了,但自己的损失需要有人来接盘。于是这场梦持续着。
留学哪来那么多的高大上,我最近为了写留学生毕业回国后都在做什么工作。和我自己很多学生聊了他们回国后再做什么的经历,发现好的真的有限,无工作的,继续家里混的,以及工作不到7k的多了去了。
留学少的40个w费用,多的花了200w,这些人有的其实工作十年也收不回他们的留学成本。实际上的学历收获也没有大家以为的和国内大不相同,但自己被摆在了这个位置上,不上不下。你总不可能放下碗骂娘,于是风淡云轻的继续附和留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非物质基础上的变化。比如精神层面的认知,阅历,信息差等等。但真正能抓住这些核心关键词的人又有多少了?少得可怜的。
留学本身是富裕家庭的一个更多的选择,是规避国内重复式,单一式内卷的教育模式的另外之选。但被很多国内中产或小康家庭过度解读成可以改命。但其实并没有。回国回来现在学历也贬值,大家回国依旧该考公考公,该考编考编,小公司走起。哪来那么多中字头的券商和投行要你。王曼爱华又怎么样?不也是在家继续窝着,表面上是不妥协的等机会,实则是放不下自己的心气,以及不愿意承认留学真实的性价比而已。
你有没有发现,留学生回来了,刺破了留学的这个骗局,意识到了留学本身其实就那么回事,自己在这个盘子里面,真实的回国收益其实是低的。要想更一点,收入更宽一点。就需要继续加入这个盘子。然后收割更多后续的留学生。
举几个具体例子,读艺术的学生出国的多吧,成本花的也高吧。都是大几百万的砸,但你看到国内有几个混出来的读艺术类的学生。强如RCA或UAL这种学校又怎么样,一个作品集可能就要十来万。这类人毕业后,是在自己行业发光发热了,还是成为某个领域著名设计师了?
没有,他们回国基本都干上了作品集辅导,一年弄十来个学生就足够挤入高薪行业了。他们并没创造什么积极价值。只是依靠后来者继续吸血而已。
只有艺术类的学生这样吗?读商科的,社科的,教育的,传媒的多了去了。比如ucl毕业又怎么样?现在在我手头上写文书的ucl毕业生就有29个。而且依旧要遭受末位淘汰制,写得质量不行的,学生不满意的,依旧要被淘汰。光靠UCL的抬头够用吗?
现在的留学圈,说线%都是养料,盘活这个生意和英国大学的养料。但这个生意又是个阳谋,针对国内教育体系,以及国内家庭攀比,内卷状态下的一盘活棋。就这,还有很多家庭看不透,看不穿,做着梦。
总了个结:留学这件事从本质上就是有过多滤镜包装过的,一如现在国内商家对宝妈们的各种设计。也和之前的房产一样,泡沫现在都有,都是各种针对性的智商税和差异化策略。很多学生和家庭难以幸免,在这盘阳谋棋局中要么被割,要么被割后接着割别人,如此往复。
很多学校,只要QS买榜买的厉害,排名上去,就有学生为此买单,不求学校质量最好,不求体验度如何,只求排名稳扎,回国好另有安排。这其实也是一样。
什么时候这个骗局破了?这就不得而知了,除非有一天,没有留学生接盘了,在这个行业已经没有向上增长的可能性了。大家才会冷静下来思考这件事,留学这件事,对于我是不是真的值得?性价比是否高。只有揭露得足够多了,才会有足够的认知来认清这个事。否则该吃的亏,一个少不了。